培育优秀人才 筑梦新时代

创建日期:来源:中国人才网作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从古至今,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在揭示人才对于治国兴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突出了人才对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作用!

近年来,我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良好态势,但人才的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入手,创新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1.创新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

当下,无论是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发展,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发挥好专业人才本领,还需要人才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创新。

广东省针对教育和培养技工人才不仅首创“校企双制”合作办学模式,还全面推行技能导向的“双证书”制度,并且建立基础扎实、覆盖面广的实习实训基地,把“学理论”和“重实践”的过程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江苏南京一些高校也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开启国际化办学新征程,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学科,把资源引进来,把教育走出去,共同携手国内国际市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这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有的已被国务院纳入《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成为指导推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

 

2.健全人才流通和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流动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方、各行业晋升渠道、工资福利等条件仍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

针对这些制约,上海建立人才流动的“旋转门”机制,实现了研究者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有序流动。天津市为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自贸区、自创区的发展,也打出“组合拳”助力京津冀人才加速流动,实施京津冀人才资质互认互推。

为避免产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还应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在不同领域,产出不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这方面,浙江慈溪改革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将标志性成果作为职工晋升的重要依据,26名一线职工凭本事成功晋升工程师。

从上海建立的“旋转门”机制到天津打出的“组合拳”,再到慈溪改革人才职称评定机制,这些实践都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并且为我们在今后探索人才流动流通和人才评价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落实简政放权让监管与服务并行

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出台多项措施,大刀阔斧推进各项工作的简政放权。新时代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放管服,但个别地方仍然出现“管的太严”“管得太多”等问题,例如在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方面,由于部门分割、权责不清,在办理绿卡等事项时,还存在审批环节多、审核要件多、办理周期长、整体效率低的问题。

人才工作需要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等措施激发活力。简政放权要求管理部门对人才要多一些落地服务,少一些重复要求,多一些实际支持,少一些敷衍了事。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人才的监督和激励,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的宏观管理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人才发展创造更多良好环境上。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才发展关乎民族兴衰”……在不断推进人才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健全人才流通和人才评价机制、落实人才简政放权让监管与服务并行都是加快人才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