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2017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作者:来源:教育部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和网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听取科技司(网信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2017年工作进展的汇报,并审议《2017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总结》。

 

2017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总结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之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推动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根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工作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实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统筹部署

(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协调落实中央网信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和中办、国办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安排,配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网信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各项重点工作。参与制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10余项政策制度,参与起草《2017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促进大数据发展2017年工作要点》等20余项文件,研究制定并协调落实了网信领域18项重大任务的部内分工。二是配合公安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并协调落实《教育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数据报送工作规程》。

(二)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部署。一是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部内分工方案》,细化分解了“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9个方面49项工作任务。二是印发了《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思路、核心目标,部署了28项重点工作。召开了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效与经验,分析了发展形势与要求,研究部署了年度重点工作,印发了《杜占元副部长在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是召开了两次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第二次会议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审议《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通报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工作情况,印发了《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第三次会议部署了服务保障党的十九大网络安全工作。四是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五是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教育网站网校审批取消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教育网站网校管理制度框架。

 

二、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一是协调三大运营商,大力推进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努力解决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难点问题,启动宽带卫星联校试点工作,会同中央电教馆、中国卫通起草编制了《利用高通量宽带卫星实现学校(教学点)网络全覆盖项目试点方案》。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55亿元,用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给予了重点保障。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03万间,86.7%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62.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二是编制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支持中央电教馆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试点。组织第一批129所实验校的中期评估,开展了实验校培训和优秀案例遴选。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了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应用推广工作。开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线上精品课建设与应用工作,探索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途径。三是国家开放大学在“三区三州”和“长征带”沿线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启动了云教室三期建设与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建设方案,初步完成新型教室形态和技术架构设计,确定云教室选点方案。“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优化升级,累计上线用户增长到342万人,上线课程增长到2996门。基本完成搭建面向老年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完成“国家开放大学岭南老年学院学习网”与“青海老年开放大学学习网”两个站群网站建设,“中国社区教育网”研发与运维工作稳步推进。


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

一是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启动了包括16个省及省以下教育资源平台的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进行了体系枢纽环境试运行,开展了国家平台落地部署,完成了对接测试,积累了通过“一人一空间”选择获取资源的经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完成验收。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已注册教师空间1141万个、学生空间504万个、家长空间442万个;组建了200个专题教育社区,培育了54个精品社区,约有22万成员,活跃用户数达到337万人,已初步实现与23个省级平台和35个市/县级平台的用户互认,服务体系注册用户达到6860万人。二是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学科资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808个版本,总数近2600万条。目前,中小学所有教材版本的总节点数已覆盖10万多个,覆盖率为69%,其中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133个版本的资源覆盖率已达到100%。专题资源日益丰富,主要包括核心价值观、法制、安全、民族团结、国防等12类,其中德育资源1.7万条。“中国梦—行动有我”活动推送了24期专题资源,组织开发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线上精品课,深入推进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应用。

 

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供给服务

(一)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完成小学4年级1个教材版本的英语、音乐和美术学科106学时新课标资源的重新开发和160学时的已有资源整合加工,依据学校教学进度通过卫星和网络播发到全国农村中小学校,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二是完成新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并举办了初中阶段数学双语教育资源自治区级应用培训班,师生应用效果和反响较好。有序推进少数民族学科双语教学资源建设,完成数理化学科蒙古语和藏语资源开发并交付有关省区使用,启动理化学科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资源开发。三是人教社完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三科”12个品种数字教材基本版的开发工作,并升级了产品平台的功能,新增了资源管理、分享订阅等功能。完成了“人教高中数字教材”5个学科的81个精品资源建设,形成了资源建设体例。建立“人教数字教材”5个教学实验区、8所示范校,并重点建设4所样板校。

(二)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已有1000所院校、3094家行业企业参与,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195万余条、总量32.3TB,注册学员158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2.5亿人次,69个资源库被确定为国家级备选资源库。

(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一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全年共有1825门课程陆续登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高校和社会开放,课程年度增长量是过去几年累计总量的1.3倍,年度选课人次超过2.3万人,越来越多高校加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移动终端累计下载安装866万人次,平台在授课程2764门次。二是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认定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涉及高校120所,涵盖了本科专业类7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10个。三是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组织开展了2017年度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

(四)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一是积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行动计划,目前参与联盟和行动计划的普通高校300余所、企业100多家,初步形成了行业指导、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联盟协同共建机制。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建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为3万名专兼职教师和576万名在籍学生开通空间,集聚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3.3万门、资源总量达60TB。二是国家开放大学全年组织上线63门网络学习课程,征集了138个系列2232门五分钟课程,累计建设集聚五分钟课程3万余门。启动在线通识课程建设100门,现已有近30门通识课程通过“学银在线”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启动思政课程、汉语国际教育、蒙汉双语、士官教育、残疾人教育等近40门专题性课程建设,全面推进三农特色课程改造上线工作。进一步推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国开大讲堂”已累积完成285学时、“科学与中国”系列课程147.5学时,与中国工程院合作面向十大前沿领域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

(五)中华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推广。一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语言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和多语种数据库建设。完成“中华经典资源库”一至三期项目成果数字化工作和第四期项目发布,加强资源库内容宣传应用,免费向基层语言文字工作系统和学校赠送,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部分地方电视台播放,于教育部官网、人教网、中国教育在线及国内一些公益性网站上线,通过微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推送,供海内外中华文化爱好者、学习者免费观看学习。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建设,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机合作”评分改革试点。二是促进语言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完成并发布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正式上线,待技术防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案落实后将面向社会全面提供服务。支持各地开展本地语言文化资源展示网等开发应用,已完成浙江语言资源库平台建设,支持北京、上海、江苏、广西等地开展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方言文化体验馆等建设,提供专项经费共计40万元。三是按照慕课模式全新改版了网络孔子学院平台,为汉语教师、学习者及教学机构提供线上“教”“学”“管理”和“课程认证”服务。与国内知名高校、资深慕课开发团队共同合作,开发制作高质量的慕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汉语学习、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国概况、传统文化等。国家汉办网络孔子学院网站页面浏览总量约为258万人次,学员总数达到65万人。

 

五、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是指导推动地方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全体学生和教师总数的42.2%、57.4%,数量达到7100万个,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二是在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支持下,面向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全年培训8700余人。三是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试点推广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累计为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免费开通了30余万个网络学习空间。举办了空间征集评优活动,共有94所职业院校的5000多个作品参赛,800多个作品获奖。

 

六、教育管理信息化

(一)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一是印发《教育信息化专项-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子项目管理细则》,进一步明确各参与方权力、责任与义务,进一步明确立项、管理工作流程。研究制定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子项目验收大纲,明确项目验收工作流程,完成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等8个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验收工作。二是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的意见》,建立教师管理信息化体系,形成教师队伍大数据,以信息化推进教师治理现代化。首次建成并全面启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入库教师1500多万人,建成了全国教师基础信息库,实现了教师“一人一号”。国家人口库系统已完成三批次3200多万条学生数据的身份核查。通过国家人口库校核学生、教师数据,指导学前、中小学生、中职学生和教师等业务系统实现准实时数据校核,为国家人口库提供了2.3亿学历信息。三是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征集工作,编制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进行重点宣传和推广。四是通过全覆盖技术培训和全流程模拟演练,新高考录取平台在上海、浙江成功使用。考试中心启动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教育考试综合治理能力。搭建中国考试虚拟博物馆,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考试文化。新版“中国教育考试网”上线运行,统一了信息发布渠道,提升了安全防护能力。学信网主要系统全年用户访问次数达到5.7亿。升级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完善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全国征兵网,完成新职业运维和信息服务,实现大学生就业动态监测及服务工作。

(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一是组织编制《教育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164项,信息项10604条。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试点工作,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中小学生、中职学生、教师资格、留学人员以及高校学历、学位、学籍等服务接口进行注册,并审核发布。二是会同浙江省教育厅,通过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的查询共享服务,提升地方自建学籍系统跨省转学业务的效率,有力支撑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向国务院常务会汇报的优秀案例。三是通过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网站,受理贵州、山东两省的需求,支撑贵州省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和山东省人才补贴发放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是基本完成教育部机关电子政务内网二期建设,改版内网门户,优化系统功能,进行一键登录系统试用,积极开展培训,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并开展了风险评估测评。完成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试点和三期项目招标工作。二是成立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领导小组,印发了《教育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和《教育部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推进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四)教育系统密码应用。一是推进国产商用密码应用,推荐教育部等保测评中心为教育部密评机构。对教育部直属单位的商用密码应用情况进行调研。二是基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5个省全面部署开展教育电子身份认证体系(CA)试点应用。

 

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一是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450万人、晒课559万堂,晒课数量同比增长30%,形成生成性资源1424万条,超过前两届活动总和,评出部级优课2万堂。24个省份共同推动的网络会课室播出74期,直播和点播总浏览量达到54万人、97万次,形成了以众筹共享方式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服务的新模式。二是成功举办了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587件,参赛教师4114名,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较2016年分别增加19.1%和29.3%。举办了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和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赛事和活动。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一是完成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验收工作,公布了161个优秀单位的名单,遴选出100个试点单位案例,编制了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案例集。二是通过组织培训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挖掘推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首批入围的示范区域和学校经验,形成了一批有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板。完成2016-2017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的培育工作,开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网站”,优秀案例陆续上网展示。三是中央电教馆启动“跨区域同步教学应用试点项目”,并开展了3个试点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

(三)教师和管理干部教育信息化培训。一是推动各地做好年度教师培训规划及落实,基本实现5年1000多万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目标。委托中央电教馆和华东师范大学举办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高级研修班和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培训全国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者共计757人。大力推进诊断测评工具使用,累计完成1400多万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开发完成了11个学科(领域)740学时网络课程资源和290件优质培训微课程。二是重点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继续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公益培训,组织专家赴教育部定点扶贫县河北省威县开展2期培训,共230余人参加。三是全年共举办了8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培训789人。

(四)网络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一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完善全国高校校园网络联盟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深入推进,基本实现各省(区、市)全覆盖,目前共749所高校加入易班全国共建计划、学生注册人数750万,中国大学生在线覆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注册会员606万人。二是推动建设全国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召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举办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启动《大学生网络素养指南》编撰工作,进一步探索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会同中央网信办举办“第二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第二届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共征集了全国1200余所高校的50余万件作品,2万余件作品进入全国推选展示平台,有效传播了网络正能量。三是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已覆盖全部地市级教育局和1333个区县级教育局,拥有注册学校6.1万所、注册学生3321万人,访问量达2.07亿人次,先后开设十九大法治教育、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大赛、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税法学堂、税法征文活动等多个专题学习网页,提供了丰富的法治教育学习资源,持续推动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

 

八、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

(一)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一是印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简介》和《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学科管理、开展质量检查和评估,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依据。组织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生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为指导研究生科学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和研究生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与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开展了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评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7所高校获选。三是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加快网络安全专业设置。目前,开设的与网络安全直接相关的本科专业主要包括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保密管理、网络安全与执法等5个专业,共设专业点169个、同比增加50%,分布在133所高校;专科专业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与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司法信息安全等,2017年共设专业点196个、招生8000余人。四是举办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参赛高校156所、参赛队伍665支、参赛人数4000人,大赛吸引力日益提升,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安全赛事。五是深化网络安全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的信息安全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组织华为、思科、蓝盾等多家信息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了一批网络安全领域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根据产业和技术前沿需求联合培养网络安全相关人才。

(二)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一是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法》的宣贯,举办了2期教育行业信息技术安全管理研讨班和2期技术培训班。将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纳入《2017年全国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要点》,并将网络安全工作首次纳入中国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年度考核。二是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开学工作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指导大中小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举办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契机和重点,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举办“校园网络安全”大讨论、网络安全公益讲座、金融知识进校园、网络安全沙龙等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5000多场。与银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杜绝网贷机构高利放贷、暴力催收等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发生。三是完善教育舆情工作机制,健全监看分析机构建设,做到对所有省份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预警预判和应对处置能力,把握网上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针对有人利用错误思潮、散布错误言论以及网上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舆情事件扩散等风险点,加强治理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四是以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鼓励和支持高校、专家学者开展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

(三)网络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一是开展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印发《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以“治乱、堵漏、补短、规范”为目标,提出了落实网站统一标识、规范网站信息发布等10项工作要求。二是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组织完成了部直属单位全部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工作,组织开展了教育部机关所属信息系统的等保测评和整改工作。三是深入推进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通报工作,开发监测预警通报子系统,与专业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网络安全威胁,督促落实安全整改。目前,各单位处置率已达99%。四是开展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检查,印发《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网络安全执法检查的工作方案》,完成教育系统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申报和网站安全自查。五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启动《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六是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水平,协助处置反共黑客页面篡改事件34起,及时稳妥处置勒索病毒爆发事件,完成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高考期间、党的十九大等重要时期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九、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

(一)教育信息化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补助资金754.8亿元,以保障学校满足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二是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持续推进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科大讯飞、腾讯、阿里、华为、浪潮、联想等一批企业也与部分省份开展了合作。

(二)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组等专家机构的作用,支持开展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和标准规范研制,发布《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6)》。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向国务院领导呈报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文件起草,完成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育体制研究报告》。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换届。二是印发《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系列教育行业标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分类代码》通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组织的审定,建立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动态维护服务。三是2017年度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支持立项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项目8项。中央电教馆组织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新立项课题1000多个,完成了12个批次、212个课题的结题。四是中国教科院完成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监测、评估指标与方法实证研究的全国监测调查报告初稿。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调查研究稳步推进,按培训机构版和供应商版撰写了《校外培训机构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定性小结》。研制了含7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检测点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发了省级、区县级以及学校级的督导评估调查工具。完善和拓展了未来学校的科研理论体系,并将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各地落地实践。在北京举办了“‘一带一路’教育对话: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未来学校分组会议”。五是装备中心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标准》建议稿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设备运维制度与管理机制研究报告》。

(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联合在青岛举办了2017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布了《青岛声明》,探索实现“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2030教育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的行政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校长和教师代表共300多人参会。随后,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成都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以“信息技术促进2030年教育议程实施”为主题的都江堰国际论坛,来自俄罗斯、德国、巴西等27个国家的代表围绕未来学校等议题交流做法、分享经验。通过开展“主场外交”,有效拓展了国际空间,抢占教育信息化国际制高点,提升了我国教育全球治理能力。二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派员参加了在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2017移动学习周”活动、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17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分享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提升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三是推进各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有关工作和活动,继续推进实施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的教育信息化信托基金活动,相关项目进展顺利,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赞赏。推荐国内项目参评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哈马德国王奖,推广我国优秀成果案例,助力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四是落实《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我国牵头21个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制定了《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列为重要内容。

(四)教育信息化宣传报道。一是按月编发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继续做好中国教育报“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专家谈”专栏。通过媒体刊发多篇报道,中国教育新闻网刊发教育信息化相关文章331篇,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发相关报道136篇。《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等学术期刊的教育信息化论文影响力显著增强。二是协调媒体及时全面做好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大会、2017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第186期双清论坛、教育信息化相关建议提案办理专题座谈会等宣传报道。三是组织“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中央媒体采访团,赴广东、湖南、海南、浙江等省市深入报道各地教育信息化进展成效,相关报道网络转载2000余篇次。